二是房屋下沉注漿加固原理。
注漿法以滲透補強和分體注漿加固為主,在一定的壓力下,用水泥稠漿(粘土水泥稠漿)將孔眼、孔眼、孔眼注入地基。灌漿時,漿液阻力小,易于滲透和填充。漿液滲透性差,鉆孔處呈不規則脈狀。該產品為網狀或窩狀漿液,屬于粘性土和碎石。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強度的網狀石塊和周圍填充填料組成復合地基。
3房屋下沉注漿工程實例。
贛州市一大塊市場原來是一片丘陵地形,再挖出高填方、低洼的建筑基礎。斜坡、坎、溝渠、塘的地形差異較大,含碎石填筑厚度不同。條形基礎支承層數160kpa,可用于3~5層混建框架建筑設計。經過半年的商業建設,十多棟樓房的墻體出現了大量的裂縫。裂縫分布以斜羽狀為主,單條延伸0.20~1.50m,寬0.05~0.30cm,線密度6~20cm。
3.1地基土概況
填方層白堊系紅色粉砂巖、全粉砂泥巖、強風化巖土、殘坡積層、夾角礫石、碎石和塊石。一般為0.10~0.20m,有的可達0.50m,有的軟質、易碎性較差;土壤中的孔隙一般在0.10~0.30m之間。適宜于5.00~12.00m土層?;A承載力為160~180kPa,深度為140~80kPa,深度為12.00m。下伏層為粉砂泥巖風化殘積土,含角礫泥粘土,略密~中。
3.2房屋下沉注漿施工工藝。
(1)設備組合:XY-1型鉆機、BW250/50型泥漿泵、三角架、100kg吊錘、圓錐花管、厚壁套管、攪拌器、管道系統等。
(2)鉆孔布置:條基邊緣為0.80m的梅花孔,孔深8.00~12.00m。進行了孔距不同地塊的灌漿試驗。注漿有三角孔。灌漿后28天內,經人工挖井檢測,井壁土層有空洞,漿液充填良好,漿液擴散半徑R=1.00~1.90m。按條基方向,灌漿孔距確定:嚴重裂縫區1.60m,局部裂縫1.60~2.80m。遇到硬塊石孔時,應適當調整孔位,保持設計孔距。
(3)灌漿順序:在灌漿口附近有灌漿孔、一序孔和二序孔。再次注入周邊孔洞,注入一級孔洞。首先,施工過程中,土層較厚,沉降較小,填土厚度較薄。
(4)漿料配比: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425,摻粘土15%~30%,水灰比1:1~0.6:1。
(5)灌漿方式和壓力:長1.00~1.10m,由下向上分段灌漿。注漿壓力控制在0.10~0.25MPa之間,局部注漿壓力控制在0.30MPa之間。對沉降觀測同時進行灌漿,密切關注建筑物及基礎土可能產生的變形,限制灌漿流量和灌漿壓力,保證土層不受漿液沖刷破壞,并能在連續觀測下安全施工。
(6)施工工藝:采用花管灌漿工藝?;ü苌喜繛?0mm,中部為50mm厚壁灌漿鋼管,下部為0.90m長25mm的灌漿花管,下端呈錐形?;ü芸讖?~4毫米,梅花形。利用錘擊花管將其打到設計好的灌漿加固深度,在灌漿時鉆上,露出花管底部進行灌漿。層狀灌漿完成后,進行第二階段的灌漿提升。
(7)灌漿結束標準:參照SL62-94《水工建筑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范》的規定,吸漿量不超過1Lmin-1時,繼續注漿90min,使漿液充分干燥。
3.3灌漿效果檢測。
(1)注入的水泥粘土數量(表1)。
水、粘土的注入量統計。
每米灌漿水泥量/t平均每米灌漿水泥量/t/t,而灌漿孔數(1)灌漿量/t平均每米灌漿水泥量/kg/m。
2108.88101.37530.4135.616.68。
(2)施工注漿檢查孔:每幢商業樓于灌漿后28天內各設10個灌漿檢查孔。通過探孔鉆孔取樣檢查,發現3米以內土壤含水量偏低,3米以下3米以下則逐漸升高。石灰石脈狀,呈網狀,直徑為0.26米,與填土碎石粘結。
(3)現場圓錐沖擊試驗(N63.5):在每一商業住宅建筑的基緣灌漿28天后,在觸碰測試深度5~11m的情況下,設置42個動觸點試驗。試驗結果表明,2m深的地基土承載力為160~190kPa,比注漿前提高6%;在2.0~11.0m深度范圍內,承載力達到150~170kPa,比灌漿前提高21~87%。
(4)設置沉降觀測點檢測:在每棟商業建筑的角落和中央設有10個沉降觀測點。經過一年的沉降觀測,沉降達到3~5毫米。
3.4灌漿效果評價。
試驗結果表明,地基土充填填方孔、孔洞、砂礫緊密結合,改善和提高土體的密實度、均勻性;削弱地下水對土層的滲透性、沖刷、排空等,提高地基承載能力。
4 討 論
(1)在填埋基礎上,采用注漿加固施工基礎,可提高地基承載力和整體均勻性,達到糾偏、防沉的效果。
(2)該灌漿施工工藝參數選擇復雜,需要現場進行灌漿試驗。
(3)花管灌漿施工工藝適用于填土、砂層和圓礫層。采用成孔與注漿管同步,工作效率高(通常成孔8~10天/天),施工工藝簡單;花管孔不會堵塞,便于漿液的流動,灌漿加固效果好。其缺點是少數注漿孔遇大塊石不易穿孔,需移孔,一般只適用于低壓(0.50MPa)的灌漿加固。